说起“罗军”这一个名字,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集团公司关键技能带头人”“兵器大工匠”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于一身的“名人”,是江麓集团乃至兵器系统的优秀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典范。如果给罗军贴一个标签的话,这个词一定是“创新”。在这众多荣誉的背后,在近30年的工作实践中,罗军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就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

  罗军是江麓集团综合传动分厂的员工,迄今从事车工、数控机加一线年。“操作数字控制机床其实并不是很多人心目中那种坐办公室的好工作。”罗军说,自己一度也想过离开一线,去做业务干部。但在后来的技术创新过程中,罗军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每次有人来找我,说要加工的产品做不了、做不好,而我又能通过技术创新帮忙解决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

  凭着对“小改造”、“小发明”的爱好,对“创新”的痴迷,他把工作“创新”当成了终生的事业,坚持不懈,并乐在其中。

  罗军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把工作中的一些“奇思怪想”和听到、学到的一些独特方法、观点,认真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经过整理后取名叫“忽然想到”,并时常补充新的内容,将想法付诸实践。久而久之,这种积累成为了他的兴趣,他的许多创新项目就来源于其中。

  某变速箱的十几种六方体零件加工,传统模式是用气割钢板毛坯来加工,毛坯加工余量大,多为15~20毫米,且气割下料时高温导致毛坯硬度提高,给切削加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每30件产品仅加工毛坯就需要一个多星期,且刀具消耗量随之增大。罗军根据这一情况,大胆采用圆钢取代气割毛坯、直接进行车铣加工,这样一来,减轻了材料重量,产品加工周期缩短为原来的五分之一,刀具消耗量也减少了不少,大大地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效。

  在一般人看来,现今荣誉满身的技能大师罗军,在工作中所向披靡,成才之路似乎也应该是一帆风顺的。事实却并非如此,罗军坦言,工作中最艰难的时段,是进厂之初那两年。

  1990年,罗军从江麓技校毕业后,进入江麓集团从事一线车工工作。整天跟机床打交道,工作环境艰苦,与他之前对工作的设想差距较大;论学历,他并非出身“名门”,刚接触这一行,加工不好零件常使他感到沮丧;进厂没多久,年轻的罗军绝对没做好承担家庭责任的准备,就遭遇父亲的突然病故。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工作的压力,罗军有过彷徨,有过犹豫,很长一段时间,他心情低落,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但罗军生来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迎难而上是他的一贯作风。为加工好产品,他虚心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为提升自己,他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疯狂”地学习专业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并自费参加湘潭大学开办的数控理论培训学习。在日复一日地工作实践和业余长期大量的理论知识学习积累下,很快,他就成长为公司为数不多的既懂技术又通理论的“知识型”技术工人。

  “零”成本刀具应用创新。罗军结合生产实践,将报废的硬质合金刀片经改造后,用于加工浅小孔,如行星齿轮轴中心孔,此项创新通过废物利用,直接省去了加工中心孔的刀具购买费用成本;他还利用废弃刀具自制专用倒角刀体,使之前没办法清理障碍空间毛刺的问题得到一定效果解决;经过他改进的丝锥进行攻螺纹时,丝锥的切削受力更为合理,据使用统计,在加工热处理硬度为38~44HRC合金结构钢的产品时,每个丝锥常规使用的寿命由原来的加工产品100件提高到320个左右,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益,保证了加工质量;他还通过刀具修磨推广,成功修复了高价格刀片、丝锥等刀具,产生的经济价值每年约为10万元以上。

  2014年,江麓集团成立了以罗军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以罗军为主导的技能创新工作室这样的平台培养了一批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数控技能人才。2016年,罗军创新团队将多年来工作中实施成功的项目汇集为《罗军大师创新成果》,其中记载着“普通车床自动钻孔技术”“刀具刃磨工装技术”“防装夹变形工艺技术”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30个创新总结,在各级各类技术讲座上进行了成果交流,取得良好的反响。技能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为公司节创价值近400万元。工作室为公司培养的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成为江麓集团的技术骨干活跃在车间一线,他们在罗军大师的指引下,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将创新之路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