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3日 李云)

时间: 2024-02-24 12:54:11 |   作者: 孔类刀具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绵阳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坚定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绵阳现代化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实施“五市战略”,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确保新时代新征程绵阳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突破4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基本一致,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全力服务保障在绵科研院所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建设。加快推进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先进材料交叉中心、小推力发动机研发基地落地建设。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核技术应用、激光、空气动力、卫星应用、航空燃机等战略新兴领域和前沿领域军民协同创新,力争获得国省支持6项以上。持续开展“招院引所”,深化与中国航发集团、中国兵装集团等央属军工集团和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战略合作,联合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5家以上,推动科技成果在绵转化应用20项以上。

  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深入推动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探索建立科技项目推荐报送“直通车”机制。优化重组省部共建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实验室、工程材料与结构冲击振动实验室等在绵国省重点实验室。推动西南科技大学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循环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力建设涪江实验室,推动进入天府实验室序列。支持长虹、九洲等骨干企业牵头建设各类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新型中试熟化平台。推动科技城新区生态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技术探讨研究院、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建设。实施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加快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200家,瞪羚企业达到18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600亿元。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打造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成渝科创副中心。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扩大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范围。持续推进“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扩容提质,落地创新团队10个以上、成果不少于20项。建好院士(专家)小镇,力争科创基金小镇新入驻金融机构5家以上、管理基金规模超过350亿元。深化科技助理“进百企(院校)”行动,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推动军工电子、智能装备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超过140项。打造“担保贷”等科技金融理财产品,联合成都申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以园区为载体做强工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4+8+1”工业产业体系。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深入推动“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强化“镇园之宝”培育、标准厂房建设、园区优化服务考核,新建标准厂房365万平方米,引进5亿元及以上制造业项目80个。力争新增千亿级园区1个、500亿级园区1个、500亿级产业集群1个。深入开展省制造强市试点,承办好首届全国产融合作高峰论坛。实施新赛道竞速行动,出台加快发展高端显示、先进材料、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预制菜等领域新赛道行动方案及专项政策,力争新增省新赛道“赛手企业”7家以上。加大力度推进企业梯次培优,力争进入省制造业100强企业12家,纳入省“贡嘎培优”“珠峰攀登”计划公司数稳定增长。抓好小升规企业培育,新增规上工业公司超过110家。实施质量提升示范行动,开展第四届市政府质量奖评选,争创国家级工业质量标杆1个,支持园区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

  以消费为重点做大服务业。聚焦“4+3+N”主攻方向,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和提档升级行动,推动科技信息、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商贸、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争创省级服务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示范区。突出抓好恢复和扩大消费,实施消费扩容提质行动,建成全省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成渝消费副中心。培育多元消费场景,发展直播电商、沉浸式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打造云上商圈、智慧商圈等消费新载体,加快建设华润万象生活九洲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步行街10个。实施品牌行动计划,出台支持品牌建设政策措施,认定一批知名品牌,打造一批“绵阳造”领航产品、四川老字号、天府名店、天府名菜。大力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项目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构建高质量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提升国际车展、农博会、家博会、米粉节等展会影响力,办好全国(西南)健康食品博览会。聚焦“白红绿”文旅IP,推进文旅深层次地融合发展。召开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做实做强国有文旅投融资平台,策划推动一批特色文旅项目。支持安州争创天府旅游名县,支持江油依托李白、方特等文旅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支持平武、北川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和业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以“三品”为引领做优农业。聚焦“23610”主攻方向,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构建完善四级田长责任体系,落实“长牙齿”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新建高标准农田27.9万亩,确保油菜扩种6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6亿斤以上。加快打造国家“川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确保年生猪出栏稳定在350万头以上。持续开展“一园一策”提升行动,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持三台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建设全国种业强市,建立“云上种业馆”,培育领军型种业上市企业1家,支持游仙、江油争创省级种业园区。扎实推进质量强农行动,开展十佳农产品品牌评选,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新培育区域公用品牌2个以上。支持盐亭、北川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加快发展数字化的经济。实施数字化的经济发展五年行动,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组建“一局一院一公司”。做大做强“芯屏端软智网”核心产业,确保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级“双跨”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争创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2家,新增上云企业超过2000家,建成智能工厂32个、数字化车间65个。抢抓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区域大数据中心、5G、千兆光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智脑”“城市运营中心”,启动数字化政务工程一期建设,用数字技术为城市现代化治理赋能。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快速推进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项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支持,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省“大盘子”。用好“红黑榜”通报等机制,抓好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埃克森、创明、艾伯科技等百亿级制造业项目建设,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改项目50个以上,力争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均增长10%以上。深入推动交通攻坚、城建攻坚,力争投资分别达到180亿元、220亿元以上。开工建设新华水库,加快建设武引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末端渠系和农村一体化供水等重点水利工程,做好铁笼堡水库、唐家山水库前期工作。出台支持民间投资发展政策措施,力争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53%以上。

  拓展对外开放大通道。坚持“铁公空”全面发力,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建成成兰铁路绵阳段,加快建设绵遂内铁路(绵遂段)、科技物流产业园铁路专用线成绵扩容、绵苍高速和九绵高速江油至平武段,力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历史性跨越。建成北川通用机场。推进新机场选址规划论证和航空口岸申建,争取开通国际航线,加快培育南郊机场在成渝世界级机场群中的骨干功能。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高水平办好第十一届科博会。深入推动“四区合一”,力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交易额超过20亿元,综合保税区交易额超过50亿元、在全国晋级升位。加密开行中欧班列成渝号(绵阳),力争开行国际班列100列以上。规划建设格鲁吉亚等国家海外保税仓和“一带一路”国家商品展示展销中心。推进“绵品甄选云上馆”平台建设,持续扩大“绵品出川”系列活动成效,组织企业组团出海拓展市场,力争进出口总额超过285亿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一网通办”三年行动,确保“一次办”事项占比100%、承诺提速90%以上。出台《绵阳市营商环境对标创新工作任务清单》,做好国省营商环境评价迎检工作。健全完善“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功能,开展“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处理问题”活动12场以上。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清理规范供水供电供气行业收费。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国企合规建设,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市属国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稳妥审慎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加强新型基层供销社建设,力争乡镇基层社覆盖率达到70%以上。召开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出台政策措施,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和服务体系,力争市场主体总数超过54万户。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争创省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

  保持招商引资强劲态势。完善招商引资对接机制,充分发挥驻外投资促进中心作用,围绕新型显示、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针对性开展招大引强,定期组织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力争新引进行业知名企业超过120家、5亿元及以上项目超过150个、百亿级重大制造业项目取得新突破,实现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800亿元以上。出台促进外商投资政策措施,聚焦欧洲、日韩、东南亚等重点地区,开展海外招商活动4次以上,力争外商直接投资1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以上。开展招商引资签约成果“回头看”,确保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超过50%。

  (四)坚持人才兴市,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更大力度引才聚才。争取国省重大人才计划支持。发挥“人才十条”作用,优化实施“科技城引才计划”,探索市场化手段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开展大规模招才引智活动,发挥招才引智小分队、“双招双引”工作站作用,创新赴高校“一站式”引才模式,扩宽柔性引才渠道,力争新引进创业人才团队50个、博士280名、硕士2000名,加快形成“天下英才聚绵阳”的良好局面。

  加强人才培养培育。优化实施“科技城育才计划”,培养造就更多大师、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梧桐计划”,支持企业建立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等制度。选拔首批绵阳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0名。发挥高校人才自主培养主阵地作用,支持西南科技大学争创国家“一流学科”,支持绵阳师范学院建设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持续扩大博士后“两站一基地”规模,确保总数超过30家。扎实推动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建设,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制度试点。举办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展第六届市劳动模范评选表彰。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发挥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作用,推动科技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争创国家级园区。办好“科技城人才日”系列活动,打造绵阳特色人才峰会品牌。全面落实国省赋予的科研事业单位人才自主权改革举措,推动军地、院地人才职称互通互认。大力实施科技城人才安居工程,力争建成“拎包入住”人才公寓4500套。用好“科技城人才卡”,推出“绵阳人才服务码”,着力构建全链条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抓好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建成中国(绵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五)坚持生态美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空间”四大结构,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支持神华天明、国大水泥、美丰科技等重点企业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市场交易,做好落后产能退出和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争创全省近零碳排放园区。支持盐亭加快建设绿色化工园区,长虹新能源、东方绝缘材料等争创绿色工厂,力争新增绿色制造示范单位10家。加大致密气田勘探开发力度,做好江油、北川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梓潼、盐亭风电项目进度,推动土城二级电站、元德输气管线等项目建成投用。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美丽绵阳建设规划纲要》。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总量减排项目,推进臭氧和颗粒物协同治理,确保完成省下达环境空气质量年度目标。打好碧水保卫战,系统推进“三水共治”,启动小流域摸底治理,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争创省级美丽河湖1条。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土壤污染风险分区管控,实施新污染物治理,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加大暗访曝光力度,持续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确保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5项年度整改任务销号。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三线一单”制度。加强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治理,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44.8公顷。规范管理自然保护地,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绵阳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开展市级8大河流“一河一策”方案修编,巩固长江十年禁渔和小水电清理整改成果。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入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绿化绵州行动,实施“十大工程”,完成营造林30万亩以上。支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省级生态县创建。

  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域全面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拓展绵碚合作,持续开展“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科创交流系列活动,推动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川渝共建年度项目清单。深化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建设成德绵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联系紧密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联动,巩固拓展与厦门、东莞、苏州等地合作成果,开展“三推”活动4次以上。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出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构建“1+N”政策体系,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启动绵阳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提升、南北第二干道项目,加快建设创业大道南延线、西延线,建成黑家山火炬公园等城市公园。改造南河、开元等片区443个城镇老旧小区,开工改造棚户区5314套,开工既有住宅增设电梯400部。开展住宅小区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全面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建设。有序推动城镇燃气、供水、污水等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申建国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建成投用城市第二水源开茂水库水厂及配套工程。制定支持建筑业公司发展配套措施,力争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1%。完善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支持涪城在全国百强区晋级升位,支持江油争创全国百强县,支持更多地区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加快建设游仙S210、平武S216等26个国省干线新建改建项目,推动县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争取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试点。争创第二批“省级百强中心镇”3个以上。

  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成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批,全面推进村级片区乡村规划编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争创省乡村振兴先进。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持续开展“十佳十差乡镇(街道)”评比,推动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建设“9+N”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争创全国美丽宜居村庄。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示范工程建设。支持游仙、梓潼、盐亭开展省级乡村水务试点。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力争建成省级“金通工程”样板县2个。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推广乡镇抓经济抓招商试点成效,推动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健全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深化衢绵东西部协作,抓好省内对口帮扶。

  (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群众就业增收。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用好“科技城就业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力争城镇新增就业超过4.7万人。突出做好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人一档”“一人一策”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建设农民工综合服务站、驻外站点,构建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打造零工市场(驿站)升级版,推动就业困难人员以更加灵活方式实现就业增收。充分运用税收、社会保障、公益慈善等分配调节机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营、管理、监督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统筹推进省市民生实事项目,确保财政民生支出占比65%以上。推动全民参保精准扩面,实施困难群体代缴养老保险费政策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制度,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力争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6%。建立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成立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适时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确保物价总体稳定。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8000套以上。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大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消除基础教育布局和建设盲点,加大科普资源供给,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所、中小学校20所。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启动化解普通高中大校额专项行动。推进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专升本。持续实施体育设施补短板工程,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120万平方米。支持仙海区争创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更大力度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建立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出台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管理办法,建立养老服务专家库,新增养老服务床位600张,建成老年食堂22个。出台《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工作方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扩大普惠托育供给,确保社区托育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加快建设中国两弹城博物馆。推动省级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办好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李白文化节等活动。加大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保护力度,大力发展三国蜀汉文化等文化产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行动,优化提升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烈士纪念设施等服务功能,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持续抓好重大题材文艺创作,办好文创大赛、研学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条硬措施,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行动,加强城镇燃气、道路交通、建筑施工、自建房、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严防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立足“全灾种、大应急”,优化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启动建设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强化智慧防火技术运用和扑火队伍建设,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严格执行包保制度,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三年攻坚行动,建成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强化财源建设,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确保财政平稳运行。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八五”普法,组织开展国省民主法治示范创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利保障通道。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绵阳,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实现12345热线平台互联互通。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争创新一届省级双拥模范城,做好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强化医疗资源储备和药品需求保障,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免疫接种,科学精准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完善快速响应和处置机制,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处置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提升工程。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力争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发挥基层医疗服务保障作用,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5个。完成6.9万名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加快中医药强市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居民健康档案全面免费向个人开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和全民健康水平。